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91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 - 正文

【校友返校日花絮】向母校报告:赴紫荆之约,以实干精神书写清华人的时代答卷

清华新闻网4月27日电(记者 杨雪文)跨越重峦,踏尽沧浪,故园紫荆总牵魂。在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之际,清华园喜迎校友自五湖四海归来,忆往昔、展新程,共赴“紫荆之约”,他们的故事与祖国的发展紧紧相连。

20250427-花絮-组图-雪文.jpg

从左至右分别为孙愚、严振瑞、杨新臣

“我参与过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的设计工作。”曾在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工作16年的孙愚,谈到自己曾参与过的项目,十分骄傲。一座座核电站的建设,为绿色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孙愚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就投身于国家核电站的设计工作。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承担中核集团八二一厂的整改工作。“厂子的放射性废液一直处理不了,储存罐已经被腐蚀,放射性废液已经流出。”面对这一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孙愚毫不退缩,运用所学,最终将问题顺利解决。“通过在清华系统性地学习,我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因此在实践操作时觉得并不困难。”

孙愚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秉持着“无体育,不清华”的精神,他在校期间就考取了足球叁级裁判员证书。前两天,64岁的他还参与了清华女足与校友比赛的裁判工作,他认为这是清华在他身上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清华的学生都兴趣爱好广泛,拥有开阔的思维,而不是机械地读书。这是清华教育理念的成功。也能督促我们锻炼好身体,报效祖国!”


“我出生在农村,当时报考水利专业,就是想为农村农业做点贡献。”1990年从水利水电工程系毕业的严振瑞,“偏离”了自己预想的轨道,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东深供水叁期扩建和四期改造工程中——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大旱,为解决数百万同胞的饮水问题,国家仅用一年时间建成了东深供水工程。一毕业就赶上这么重要的任务,严振瑞感到既兴奋又自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清华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现如今,严振瑞已经成为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为了让港深人民喝上“放心水”,他用35年时间,守护着这条“生命水脉”。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严振瑞作为获奖群体代表上台领奖。“在清华学习的时光奠定了我人生的职业基础,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在践行报效祖国的征程中,母校给了我坚实的后盾和底气。”严振瑞说道。


“自动化系专业对于中国工业以及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当初选专业时我非常感兴趣。”1990年入学的杨新臣,在报考专业之初,就怀抱着浓浓的报国情怀。虽然学业繁忙,但他还是选择了攻读双学位,工程物理是他擅长的专业,自动化系则是他感兴趣、能满足他报国情怀的领域。

杨新臣曾担任国家“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总体组成员,他带领开发团队攻坚克难,在系统存储软件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探索完全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可能性。

杨新臣还曾挂职黑龙江省伊春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任职期间,他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率先建立绿色担保机制,成立黑龙江省首家碳中和试点银行;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冰雪经济。

说起清华对他的影响,他用“蜕变”来形容,“在清华,我由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有格局观的人。工作后把学习到的科学技术逐步应用于实践中,应用于国家和社会急需的行业中,体现自己更大的价值。”杨新臣的报国情怀一以贯之,从未动摇、从未改变。

从治水报国到科技攻坚,一代代清华人以实干精神奔赴山海。他们用智慧破解民生难题,以匠心守护山河安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践行初心使命,用坚守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活力、贡献力量!

编辑:杨雪文

审核:吕婷 郭玲

2025年04月27日 18:22:4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