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记2013年度清华大学&濒诲辩耻辞;十佳紫荆志愿者&谤诲辩耻辞;俞奇彬
学生通讯员 洪凌雁

他,曾四年来奋战在防治艾滋病的第一线,培训了200余防艾主持人,改变了数千人对艾滋病的误解;他,在郭美美事件使红十字会信誉受到重创时,依然默默地做好一个普通志愿者力所能及的工作,义务献血、抗震救灾都有他的身影;他,曾作为北京市优秀防艾志愿者代表受到胡锦涛等人的亲切接见,如今依然不忘初心,将志愿内化为自己的习惯。他,就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2级研究生俞奇彬。
从获助到助人
在被问及如何与红会和防艾结缘,俞奇彬提到了儿时的经历,&濒诲辩耻辞;我小时候生了一场病,接受过他人的义务献血,父母一直以来都教育我要感恩。所以初到大学,看到红会有血液事业部,专门负责全校的献血工作,我就立即加入了&谤诲辩耻辞;。大二那年,俞奇彬承担起了北体红十字会会长的责任,也开始了与防艾工作的全面接触。由于防艾更需要专业知识,他参加了北京市红十字会防艾核心小组培训,顺利成为防艾同伴教育主持人的一员。从最初一人覆盖二十人的目标,到后来分管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中关村六所高校的同伴教育,负责防艾工作的全程督导,再到如今与他人互动、分享防艾的知识和心得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濒诲辩耻辞;感恩、非歧视、性这些都与艾滋分不开,我希望通过努力,使身边的人对艾滋病不再恐惧&谤诲辩耻辞;,俞奇彬这样说。
&濒诲辩耻辞;不理解当然是有的,比如在街道上宣传时,会被人下意识地另眼相看&谤诲辩耻辞;,在被问到志愿之路上的挫折时,俞奇彬承认得很坦然。&濒诲辩耻辞;但这并不是太大的困难,把防艾当成一种长期的过程来看,一天哪怕只能影响一个人也是好的。如果遇上一个特别抵触的人,能和他分享经验,改变他的一部分想法也是很快乐的事情&谤诲辩耻辞;。
泪水、关爱与尊重
作为一名同伴教育的主持人,俞奇彬往往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进行同龄人教育。比如,在一次防艾活动中,他曾将参与者随机分成正常人和&濒诲辩耻辞;疑似艾滋病患者&谤诲辩耻辞;,并通过&濒诲辩耻辞;复诊&谤诲辩耻辞;一步步缩小&濒诲辩耻辞;疑似患者&谤诲辩耻辞;的范围,最后引导&濒诲辩耻辞;确诊患者&谤诲辩耻辞;体会那种无助的心情。&濒诲辩耻辞;参与者们普遍会更加珍惜生活,对艾滋患者更能理解&谤诲辩耻辞;,俞奇彬解释这种游戏的目的说道。为了打开参与者的心扉,俞奇彬往往自己需要酝酿感情,&濒诲辩耻辞;有时自己先哭了&谤诲辩耻辞;。对于一个大男孩来说,一开始真的很不容易,&濒诲辩耻辞;但慢慢觉得,打开内心与他人分享是一件很值得珍惜的事情&谤诲辩耻辞;。
在防艾过程中,俞奇彬接触到的不仅是同龄人,还有艾滋病患者们。&濒诲辩耻辞;其实艾滋病患者对我们也有抵触心理&谤诲辩耻辞;,谈到这里,俞奇彬稍显凝重。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次去北京市佑案医院探望的经历。&濒诲辩耻辞;那次,有病人喝了半杯水放在窗户上。一位志愿者为了拉近距离,就把剩下的水喝了。结果艾滋病人生了气,一下午没理那位志愿者。&谤诲辩耻辞;在俞奇彬看来,对艾滋病患者真正的关爱和尊重,首先在于承认他们患病的事实,然后才是除去一些必须规避的情况外,将他们同等对待。&濒诲辩耻辞;刻意回避他们患病的事实,可能会包含着一种同情的成分,这是艾滋病患者不愿意见到的&谤诲辩耻辞;。
不忘初心
志愿四年, 俞奇彬选择用“不忘初心”来做总结,即做一件事情不要忘了最初的目的和心情。“就像我,最开始加入血液事业部,就是青少年的一种冲动,觉得我应该去献血,都是奔着为人民服务去的。慢慢地,可能会变得在意别人的评价或是否获得相应的荣誉”,回忆起志愿的心路历程,现在的他已经摆脱了外界的束缚,单纯地享受志愿服务的乐趣。“我已经不在刻意争取某些主要的志愿项目,而是去缺乏人力的地方做一些别的事”,俞奇彬很感谢四年后的自己还能以一种简单心态来做最初想做的事。
&濒诲辩耻辞;志愿做长了后,就不会觉得自己在做志愿了&谤诲辩耻辞;,这是俞奇彬的真实感受。在他看来,如果每个人都正确地看待艾滋病,如果每个人都热情指路、随手捡起垃圾,如果每个人都珍视他人的生活,那么中国就不要志愿者。谦逊、和善与助人内化为民族的品质,这是俞奇彬的眼中的未来,也是我们最真切的愿望。
(清华新闻网12月25日电)
供稿:校团委志愿中心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