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复建三大难 寄望学子精且专
2013级法硕倪弋、陈佳采访法学院党委书记黎宏教授
1999年黎宏老师从日本同志社大学毕业后,被清华大学法学院聘为副教授。回忆起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之初的峥嵘岁月,黎宏老师不无感慨:清华法学院复系建院时期面临师资、场所和经费叁大困难。
第一个是师资:师资是办学的基础和前提,法学院复系建院初始,就非常重视海内外人才的引进工作,尊重和信任教师,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请来了很多优秀的老师进入清华法学院任职为法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
第二个困难是场所:当时法学院教师的办公地点最早仅仅是主楼里的两间房,后来又加了叁教的两间房,但是还是很小,几乎没有地方办公。
第叁个是经费问题:法学院刚刚复系时没有经费,学校对于其能不能办起来、能办成什么状况都没有把握。但在法学院师生们的艰苦奋斗下,法学院也在逐步地发展壮大,在院馆也就是明理楼盖好后,学校也投入了300万成立了两个大的课题组以支持法学院发展。
对于法学院复建中的风雨历程,黎老师如此总结道:&濒诲辩耻辞;法学院的复建真可谓‘创业艰难’!那时候整个学院虽然一共只有20多位教师,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仁们彼此间坦诚相见,大家都以朝气蓬勃的干劲,同心同德,共同为光耀清华法学院而不懈奋斗!清华法学院能在短短20年间有如此迅速的发展,有在当下中国法学界的如此地位,与大家一直以来的肝胆相照、共同奋斗密不可分!&谤诲辩耻辞;
值此清华法学院复建20周年之际,黎宏老师主动谈到了自己对同学们的谆谆告诫与殷切期盼。黎老师认为,中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称其为&濒诲辩耻辞;知道份子&谤诲辩耻辞;。就是对于各种知识和问题一提起来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但也仅仅是知道而已,如果往深的地方一问,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此他特别强调,我们学生仅仅做到&濒诲辩耻辞;博而不精&谤诲辩耻辞;显然是不够的,在他看来,&濒诲辩耻辞;专&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精&谤诲辩耻辞;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是首先力求达到的。因此黎老师要同学们在年轻时候的学习首先应该做到&濒诲辩耻辞;求实务本&谤诲辩耻辞;,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务必要学好学扎实,切勿做一个浮于表面而不深入透彻的&濒诲辩耻辞;知道分子&谤诲辩耻辞;。
同时,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秉持一份精研笃定的&濒诲辩耻辞;工匠精神&谤诲辩耻辞;。作为一个曾长期留学日本的中国人,黎老师自然同时对中日社会和文化都有其深刻的理解,而他也正是通过对比两国之间的差异,来阐释何为&濒诲辩耻辞;工匠精神&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当代中国人更像‘商人’,日本人更像‘工匠’。‘工匠’是什么呢,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或领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务求最佳;而像‘商人’则更多的以‘市场’为导向,更为追求的是如何成功的把东西能推销出去以尽快的获取收益。毫无疑问,‘工匠’和‘商人’的有机结合无疑是最完美的,但是也谈何容易。如果实在要在二者中选其一的话,我更希望你们在学生这个阶段还是先做一个‘工匠’吧,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形成一种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务求最佳的追求。如果咱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如‘工匠’般认真严谨的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先做好自己,那么我觉得我们中国有戏了!&谤诲辩耻辞;
我们现在社会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每个人更多的总在去关注与要求别人,却往往忽略了先将自己管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在中国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同时是一个深刻地关乎个人教育的问题。朱镕基曾对国家会计学院题字&濒诲辩耻辞;不做假账&谤诲辩耻辞;,这是大白话,也是微言大义啊!如果会计师都不做假账,那么又何来假账呢?对于你们法律学子也是一样的,应该想到法律首先是对自己的约束,而不能总想着只是去约束别人。就比如说当下我们追求建立的&濒诲辩耻辞;法治&谤诲辩耻辞;吧,我们先不说那些宏观的构建,就从最基本的来说,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先做好自己,让自己不去违反法律,那么或许&濒诲辩耻辞;法治&谤诲辩耻辞;也就不远了!总而言之,我希望你们能在学生阶段,去追求一种&濒诲辩耻辞;工匠&谤诲辩耻辞;精神,求实务本,精益求精,力图&濒诲辩耻辞;专&谤诲辩耻辞;且&濒诲辩耻辞;精&谤诲辩耻辞;而不要一味&濒诲辩耻辞;博而不精&谤诲辩耻辞;;在自己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无论
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先做好自己!
(本文节选自 《黎宏:理性精神,浪漫情怀》,全文收录于《明理师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清华新闻网10月10 日电)
供稿:法学院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