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自有真意在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走笔
来源:人民日报 2014-11-27 马涌
11月3日,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拉开帷幕。谈到校园戏剧,首先会想起的,除了&濒诲辩耻辞;青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热情&谤诲辩耻辞;之外,往往也伴随着&濒诲辩耻辞;业余&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稚嫩&谤诲辩耻辞;等印象。然而此次中国校园戏剧节,10天上演30余出剧目,更邀请到罗马尼亚学校参加展演并举办工作坊,规模之大有些出人意料。其中所包含的对校园戏剧怎样的理解、看法与期待,更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11月3日当晚,作为此次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在上戏剧院上演。剧目追述了&濒诲辩耻辞;两弹元勋&谤诲辩耻辞;邓稼先为新中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一生。《马兰花开》中男一号邓稼先的扮演者、清华大学博士生梁植向笔者介绍,这部戏从2011年开始筹划,2013年首次演出,至今已演出28场之多。高强度的演出和排练对精力的占用自不待言,排练的日子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半一直排到晚上11点。笔者很好奇:日后如果不在话剧相关的领域就业,那么现在花在戏剧上的时间会不会成为一种浪费?梁植坦诚表示,对于未来出路目前没有想好,但是花在戏剧上的精力不能说是浪费,因为这是他喜爱的事,这段戏剧经历对于他个人精神成长的价值,更在职业技巧方面之上。
校园戏剧实践对青少年的意义,也许并非梁植们所能够清晰界定,但他们由校园戏剧而产生的&濒诲辩耻辞;情愫&谤诲辩耻辞;,无疑是真诚的。带着这种思考,笔者采访了本次戏剧节承办方&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中国剧协的分党组书记季国平。
季国平认为,当代戏剧的发展,不仅要靠核心的专业队伍,也要大力培养业余爱好者梯队,而校园戏剧则是培养戏剧爱好者的重要阵地。即便学生走出校园后不再进行话剧排演,他们的兴趣依然在,爱好依然在,以后将成为戏剧观众的中坚力量。因此,&濒诲辩耻辞;培养观众&谤诲辩耻辞;可以说是校园戏剧最&濒诲辩耻辞;基本&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功绩&谤诲辩耻辞;;而对于学生本人而言,&濒诲辩耻辞;最好的演戏就是演人生&谤诲辩耻辞;,通过在戏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也将体会不一样的生活、接受不一样的思想理念的碰撞,最终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校园戏剧对于学生个体的&濒诲辩耻辞;更进一步&谤诲辩耻辞;的意义所在。最后,戏剧本身更具有广泛的教化功能。季国平特别提到了舞台艺术两个&濒诲辩耻辞;化&谤诲辩耻辞;的特点。其一是&濒诲辩耻辞;高台教化&谤诲辩耻辞;,指舞台艺术本身崇尚道德与美,具有自上而下的价值高度;其二是&濒诲辩耻辞;潜移默化&谤诲辩耻辞;,指舞台艺术以艺术形象代替说教,以诉诸情感代替理论。在校园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说教不买账,从情感角度打动他们则更有成效,而戏剧在情感宣泄上具有影视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对于正处青春期、感情丰富细腻的青少年而言,更具感染力。尤其是学生戏剧,学生演给学生看,学生打动学生,更具说服力,这种根植于校园的教化功能,是校园戏剧不可替代的&濒诲辩耻辞;核心价值&谤诲辩耻辞;。
仔细想来,在戏剧与青春、热情、校园之间,似乎确实存在一种深刻而内在的渊源,或许正是这种渊源,使校园戏剧不仅仅是&濒诲辩耻辞;业余人士的爱好&谤诲辩耻辞;或者&濒诲辩耻辞;戏剧未完成的青涩状态&谤诲辩耻辞;,而拥有了更加独立、深远的意义。此次的校园戏剧节,或可看作对这种意义的一次探索。我们亦可期待,校园戏剧以更加自信、更加独立、更加坚定的身姿,昂首前行,大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