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获学分应加快步伐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11-7 李锋亮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布《对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指出广东境内的高校将探索对&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惭翱翱颁)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同时推进各方面师资、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
&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与学分互认两者之间将互相促进,这是笔者一贯的观点。而首先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进行试点,这是因为这些发达地区有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相对完备的个人信息系统等,更为重要的是,流动人口趋向于迁移到这样的大城市。
笔者以为,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大都市也应该尽快推进相似的改革探索,促进&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与学分互认的相互推动。改革的探索可以是自上而下的,即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牵头;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即对这一改革感兴趣的高等教育机构自行组成联盟。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流程实施改革探索。首先,成立资格认定委员会,任务是认定一批世界以及国内顶尖高校,这些高校出品的&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课程,就有资格得到承认。其次,学生只要选了被认定高校的某门&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课程并最终拿到学分,就能被自己所在大学承认。再其次,成立学分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不同&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课程的学分进行换算,帮助学习者将通过&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获得的学分转换变为自己高校的学分。最后,学生只要拿满了自己高校规定的学分,就能顺利毕业。
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让学习者获得学分,&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的社会需求将大打折扣,这必然会打击&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供给方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相反,如果学习者获得的&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学分能够被积累、被转换,最终可以帮助学习者拿到学位,&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供给方就能从中获益,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这样供需之间形成正向激励,促使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够通过&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形式源源不断地共享。
总之,笔者期待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有着大量学习需求的地区尽快开展行动,拿出综合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打破利益格局,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这个抓手推动学分互认,同时又让学分互认促进&濒诲辩耻辞;慕课&谤诲辩耻辞;的发展。(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