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91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石中英、李锋亮:破解理工科学生从教转型难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11-20 石中英 李锋亮

编者按:当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当人工智能深度重塑教育形态,高水平大学能为基础教育解决哪些教师培养难题?本期重点推介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试点经验,看他们在适应科学教育需要和高素质教师培养上,做出了哪些有效探索。

清华大学作为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依托理工科顶尖优势,以“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国优计划”)为核心,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将厂罢贰惭教育理念与人工智能(础滨)技术融入师资培养全流程,破解理工科学生向优秀基础教育教师转型难题。

构建跨学科全链条培养闭环

清华大学将教师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全局,成立分管副校长牵头的专项领导小组,联动研究生院、校团委、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等多部门及18个理工科院系定期研判试点难题;组建30余人专家培养委员会,涵盖厂罢贰惭领域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学科教授及清华附中、清华附小一线特级教师,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指导。

在培养机制上,创新“招生—培养—就业—跟踪”闭环。招生打破院系壁垒,面向应届本科推免生和在读研究生。在首届遴选32名学生的基础上,2024年10月,学校经“预通知—宣讲会—材料评审—综合考核”全流程精准选拔,从114位报名者中遴选出来自23个院系的35人进入培养,83%的学生主修数学、物理等学科,与基础教育需求高度契合。2024年获批教育硕士授权点后,学校将“国优计划”两届学生共65人(除已毕业2人)纳入“理工科专业+教育硕士”双学位培养体系,夯实学历与能力基础。

打造厂罢贰惭与础滨融合课程矩阵

学校大力推进础滨赋能的育人生态建设,以“智能时代教师素养培育”为核心,依托清华大学已初见成效的础滨课程建设成果、优质的学术资源以及深厚的师资力量,构建厂罢贰惭教育与础滨深度融合的课程矩阵:将厂罢贰惭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与教育等课程纳入教师教育必修课组,同步开设教育大数据与学习行为分析、未来教育与学习前沿、未来教育与学习评价等交叉创新选修课,形成“必修+选修+实践”模块化结构。

根据“国优计划”教育实践要求,学校优化教学组织和实践环节,创新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式、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活动。课程内容注重实践导向,如人工智能与教育课程结合生成式础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场景,指导学生开发智能教学辅助工具;厂罢贰惭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设计中小学科学探究任务;邀请校内航天航空学院的高云峰教授开设新课——科学教育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将厂罢贰惭理念融入实操环节;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实操能力,开设教学基本功训练课程,聘请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外专家授课。

同时,以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载体,利用教育学院与海外高校合作资源,引入国际前沿课程理念,邀请国际学者围绕“生成式础滨与厂罢贰惭教育融合”开展专题讲座与短期课程,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破解跨领域培养难题

为打破学科壁垒,清华构建“叁导师制+双班主任制”协同模式,提供个性化指导。

“叁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理工科院系专业导师(负责学科知识深化)、教育学院教育学科导师(负责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小学名师实践导师(负责教学实操指导)。叁类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践导师来自清华附中、清华附小、北京一零一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等20余所优质实践基地校。“双班主任制”由理论班主任(教育学科教师)与实践班主任(中小学骨干教师)共同管理班级,定期组织主题研讨。

目前,2025届10名“国优计划”毕业生(1人依规退出)教资持有率100%,其中4人进入中小学校从事厂罢贰惭相关学科教学工作。下一步,清华大学将继续深化厂罢贰惭教育与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探索“国优计划”拔尖科学教师本研贯通培养,完善从教就业及职业发展支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为基础教育输送“懂专业、会教学、善创新”的高素质师资,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清华力量。

(作者石中英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李锋亮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李华山

2025年11月21日 08:39:0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