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91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藏“亮相” 用展品讲述科技与家国情怀

来源:BRTV北京时间 9-15 雷嘉 吕良璐

9月11日,在“校馆弦歌”专题活动中,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首次向媒体展示了部分馆内藏品,生动展现了大学校园里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从北宋水运仪象台的等比例全功能复原,到100多年前留声机中传出的悠扬旋律,再到清华大学理工学科一个世纪以来的辉煌历程。这些展品不仅生动展现了大学校园里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更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当100多年前的一段旋律,从爱迪生顿型标准留声机传递出来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璟薇动情地说,这些展品作为媒介物,记录了人类的过去,传承着文化与精神。“刚才大家听到了100多年前的声音,对于从我们人类,媒介记录人类的思想和历史的整个角度来讲,这样的技术是突破的,他改变着我们对过去的一种认知。”

吴璟薇连续叁年带领《媒介发展史》的学生走入科学博物馆,以实物增加感受力,以现场启发思考,她说用真实和触碰的物件,让学生通过这些展品,同学们可以真正走入历史,理解历史。“我们是通过把同学们带到这样的一个博物馆的场景里面来,过去如果学习是记忆和背诵的话,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叫做体验式的学习。因为历史也许不在当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旧的媒介技术物去了解过去是什么样的,他们就是我们和过去的时空产生关联的一个媒介。”

正在博物馆进行的“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用一个个和无线电有关的老物件,串起了一个个科普故事,以科学史视角还原科技发展的历史现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电波纪元”策展人王京说,其实现在的包括手机、蓝牙飞颈蹿颈在内的这些技术,他们都是来源于100年前的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我们这个展览可以带大家看到,现在这些技术在100年前,它最初是什么样的,用技术史的叙事可以看到这个技术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过程。”

在“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展厅,时间轴线勾勒出清华理工学科一个世纪以来的辉煌历程。无论是展示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核能事业从无到有的“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展区,还是“两弹一星”清华元勋事迹展区,每一项展品背后,都蕴藏着清华科学家求真探索、攻坚克难的故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也是科学博物馆收藏部负责人刘年凯说,这里不仅在展示科技成果,更是希望传递背后蕴藏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因为清华建立以来就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得很紧密,清华的理工学科出的人才,很多都奔赴到一线科研领域,所以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希望能够展现清华学子对于国家的这种爱国热情和这种家国情怀。”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透露,正在建设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首个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科学博物馆,永久馆舍预计2027年正式开放。届时,北宋水运仪象台等比例全功能复原模型将成为“镇馆之宝”。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来自中国台湾的林聪益教授表示,仅木质结构部分的研究与复原便耗时近十年。“下层有一个5层木阁,这个5层木阁实际上是唐宋建筑。我大概花了十几年去建构,我希望观众能够看到,其实中国古代的科技系统也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只是我们要讲好我们的故事,水运仪象台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

复原历史上的科学仪器,离不开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而这些成果不仅能帮助大家揭秘科学仪器的历史价值与技术内涵,还为科学文创产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对青少年的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原实验室负责人杨智明表示:“在复原的过程中,做出展品的这一个过程,相当于把它的原理,把它的来龙去脉给搞清楚的一个过程。这个东西搞清楚了,我们展品做出来之后,文创就会很容易地同步就做出来了。这一类的文创,一方面它是一个很精美的艺术展示品,另外一方面呢,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也可以通过文创去辅助学习。”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永久馆主展厅策展人、科学史系副教授王哲然表示,未来将致力于通过科技文物与复原模型,推动馆藏研究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让科学博物馆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启迪创新与思考的重要平台。“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们这种丰富的实物馆藏,而且是真正基于历史文献非常考究的这样的科学历程的呈现,让观众对科学有一个很深入的认识,对人类整体的科技发展事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编辑:李华山

2025年09月15日 22:04:0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