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就业、信息盲区、选择困难,针对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路上的这“叁座大山”,清华大学主动出击,“职”面公司。清华大学自创“1+狈”就业服务模式,并于2022年首次启动“应聘行”线下求职活动,即带领毕业生走进地方、走入公司,在实地探访中打通毕业生求职链路。
请进来:就业“教练”手把手辅导毕业生“就准业”
不仅就业,更要在国家紧缺、新兴产业与公司中就业,基于这一理念,清华大学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打出“组合拳”,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行业的“绿色通道”。
清华创设毕业生就业服务“公式”——1+狈,“1”是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开展一场专题招聘活动;“狈”则是清华大学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补给包”,通过校友交流沙龙、公司开放日、班团出讲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引导和职业辅导,其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甚至精细化到模拟面试。“这些就业‘教练’或来自公司或来自校友,他们掌握行业前沿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用人需求,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之外,更将为他们带来行业一手信息。”清华大学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网记者,目前,就业“教练”已近200人,每年参与“手把手”就业指导的毕业生人数高达5000余人次。
走出去:“应聘行”带着毕业生进公司“双选”
清华毕业生的就业难点是什么?该负责人直言,是“扎堆就业”和信息滞后。他解释称,多数毕业生仍在走“跟着学长学姐就业”的老路,对于一些新兴公司或国家重点布局的行业存在“盲区”。针对这一难点,清华大学推出“应聘行”,带着毕业生到公司直接“双选”。
在“应聘行”前期,学校将向学生发布重点行业、公司清单,供学生选择。随后,由教师带队组建20人至30人的“应聘行支队”,走进公司、深度考察,现场设置校友座谈、公司参观、贬搁座谈等环节,学生与公司双向了解与选择,最终签订意向书。“在这个过程中,‘摇摆’的学生会更坚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对地方政策、公司发展都有全面的预判,”该负责人说,“‘应聘行’每年的参与实践毕业生整体就业转化率超20%。”妥善解决了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的信息屏障。
据悉,清华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公司深度参与学生职业辅导,每年共同开展课堂教学、行业讲座、职规赛评审指导、“应聘行”实践等系列就业引导活动,覆盖人数约1300人次。此外,清华大学以此模式为样本,持续优化就业行业结构分布,与制造业、能源业等重要领域的重点公司深化合作,加强急需紧缺领域人才输送力度。近5年,2300余名毕业生赴制造业、能源业就业。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