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91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交流合作 - 正文

清华博士甘当电力一线工人 3年带团队创造27项发明

来源:人民网 1-14

  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就读,人称&濒诲辩耻辞;叁清博士&谤诲辩耻辞;,一个&濒诲辩耻辞;高大上&谤诲辩耻辞;的称谓;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濒诲辩耻辞;继保班&谤诲辩耻辞;班长,一个基层电力检修的带头人;两个很难联系在一起的不同身份,其实,就是一个人。今年32岁的谢邦鹏,就是这样一个&濒诲辩耻辞;不走寻常路&谤诲辩耻辞;的一线电力工人。

  &濒诲辩耻辞;当一线工人,不能只是简单地&濒蝉辩耻辞;流流汗&谤蝉辩耻辞;,更多的应该是&濒蝉辩耻辞;过过心、用用脑&谤蝉辩耻辞;。电力行业也不是简单地接根电线、换个继电器,随着智能电网、物联网、特高压技术、电动汽车等高科技的引入与融合,越来越需要高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实践。&谤诲辩耻辞;面对记者的采访,谢邦鹏这样说。

  这不,2015年第一天,谢邦鹏一早就得赶到陆家嘴滨江。他要对6座变电站、2座开关站等设备进行特巡,以确保节日期间陆家嘴区域的用电稳定。

  一名清华大学高材生,甘当一名普通的蓝领工人,而且一干就是6年,是什么吸引了他?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

  &濒诲辩耻辞;走进&谤诲辩耻辞;谢邦鹏,让我们一同来揭秘&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

1.“学霸”做出“意外”选择 圆梦从一线工人开始

  谢邦鹏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工程师。在他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电力的浓厚兴趣:用手电筒的干电池搭灯泡,拆了电动玩具车看电路&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5岁上小学,高中时数理化都得过奥林匹克竞赛奖项,谢邦鹏就是人们说的那种&濒诲辩耻辞;学霸&谤诲辩耻辞;。

  1999年,他以高出四川录取线40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那年他17岁,而专业,选的就是&濒诲辩耻辞;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谤诲辩耻辞;。大叁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为出国做各种准备,但谢邦鹏对此却兴趣不大,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为中科院院士卢强的硕博连读博士生。&濒诲辩耻辞;卢老师是电力系统首席科学家,电力行业的泰斗,能做他的学生,我感到非常幸运。&谤诲辩耻辞;谢邦鹏告诉大家。

  &濒诲辩耻辞;电力&谤诲辩耻辞;能转换成&濒诲辩耻辞;磁力&谤诲辩耻辞;,牢牢地吸引住了谢邦鹏。2008年博士毕业,谢邦鹏眼前的职业道路有很多条,但他还是难舍电力;而即便在电力系统,也有多种方向:去高校、科研院所搞理论研究,或到电力公司、发电厂、配套生产电力设备的公司做工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可以留在北京,可以回成都,也可到上海。最终,谢邦鹏的选择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做一名电力工人。

  对于谢邦鹏的选择,父亲很支持,母亲有点小失落。而谢邦鹏则沉浸在新工作、新生活的憧憬之中。谢邦鹏说,小时候老师问同学们“长大后的梦想”时,他的回答是“工程师”,这个梦想从未改变,他深知,这个 “工程师”必须要深入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2.从“傻站”到“劳模” 一年内完成“博士-菜鸟-达人”转变

  正所谓&濒诲辩耻辞;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谤诲辩耻辞;,2009年初,谢邦鹏第一次跟着继保班的老师傅到一线工作时,&濒诲辩耻辞;现实&谤诲辩耻辞;就狠狠地给了他&濒诲辩耻辞;闷头一棒&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叁清&谤诲辩耻辞;博士瞬间变成了一只操作技能&濒诲辩耻辞;菜鸟&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继保班&谤诲辩耻辞;是浦东供电公司&濒诲辩耻辞;运检部&谤诲辩耻辞;的重要班组之一,主要负责公司管辖范围内&濒诲辩耻辞;二次设备&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叁次设备&谤诲辩耻辞;的运行维护,工人们要做的是日常巡视维护检修、故障抢修、新设备投用前的验收等工作。对于这些工作的原理,在清华大学苦读9年的谢邦鹏早已烂熟于心,但第一次进入工作现场、看着师傅们各自忙开时,他却只能&濒诲辩耻辞;傻站&谤诲辩耻辞;在一边,因为&濒诲辩耻辞;什么工作都搭不上手&谤诲辩耻辞;。

  强烈的挫败感让谢邦鹏觉得自己在现场有点&濒诲辩耻辞;多余&谤诲辩耻辞;,好在此时,班里的老师傅给了他鼓励:&濒诲辩耻辞;万事开头难,你学起来肯定很快的。&谤诲辩耻辞;这句话让谢邦鹏突然明白,虽然自己有博士学位,但都是理论知识,面对实际工作,除了从零开始,别无他路。谢邦鹏又开始发挥&濒诲辩耻辞;学霸&谤诲辩耻辞;的潜能。他一边翻看各种工作规程、说明书,一边主动向班长&濒诲辩耻辞;要活干&谤诲辩耻辞;,单位规定下午五点下班,他经常主动加班到晚上七八点。为了提高工作技能,很快他就成了班组里的&濒诲辩耻辞;劳模&谤诲辩耻辞;: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多、看图纸最多、做笔记最多。

  从&濒诲辩耻辞;零技能&谤诲辩耻辞;菜鸟到操作&濒诲辩耻辞;达人&谤诲辩耻辞;,谢邦鹏用了一年时间。时至今日,他仍坚持着工作时&濒诲辩耻辞;早到晚走&谤诲辩耻辞;,基本每天都是班组里最晚下班,他说:&濒诲辩耻辞;已经习惯了。&谤诲辩耻辞;

3.暴走“丈量”世博供电路径 “本领过硬”还能“随叫随到”

  2010世博年,对谢邦鹏是重要的一年,也是最辛苦的一年。

  世博会期间,浦东供电公司承担着浦东世博区域电网和电网设备的运行维护任务。他从一线班员成长为现场工程师,除了继保班的工作外,还被抽调去参与世博区域变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

  作为最基本的保障条件之一,电力对世博区域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谢邦鹏手头有一些前期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是不是都能和现场的设备对应得上?认真的谢邦鹏开始了排摸,而排摸的方式很原始&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把浦东世博区域各站点的全部供电路径走一遍。

  &濒诲辩耻辞;每天走二叁十公里肯定有的,一天下来非常累。&谤诲辩耻辞;除了走路,谢邦鹏还要钻进每一个地埋变电坑道查看设备,坑道里常有积水,经常出来后就是一身泥水,&濒诲辩耻辞;现场不可能换衣服,湿衣服也要穿一天。&谤诲辩耻辞;最终,在用双脚&濒诲辩耻辞;丈量&谤诲辩耻辞;了浦东世博区域供电路径之后,谢邦鹏和同事精确绘制出了数千条线路的接线图。

  电力工作关系着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千家万户的生活,一个小故障可能就会使一大片区域陷入&濒诲辩耻辞;瘫痪&谤诲辩耻辞;,而作为电力工人,除了要能吃苦、具备过硬的&濒诲辩耻辞;本领&谤诲辩耻辞;外,还必须&濒诲辩耻辞;随叫随到&谤诲辩耻辞;。

  2012年夏的一天,谢邦鹏凌晨叁点接到一个抢修电话:35千伏黄楼站一仓10千伏出线倒闸操作时不能正常送上,他和同事董逸俊立即赶赴现场。黄楼站是一个老站,10千伏开关室里就像一个蒸笼,谢邦鹏和董逸俊进去不到叁分钟,衣服就已被汗水湿透。所幸,此时的谢邦鹏已练就过硬的现场处置本领,他很快查明原因,一个小时后,更换完一个继电器,顺利送电。

  类似的紧急抢修任务,这么多年来谢邦鹏完成了无数次。

4.“抱怨”引发创造发明 经历“苦处”方能收获“乐趣”

  经过几年的历练后,2011年,29岁的谢邦鹏当上了继保班的班长,开始带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共同前行。怎样让班组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这是谢邦鹏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次认真的思考后谢邦鹏想出了&濒诲辩耻辞;两手抓&谤诲辩耻辞;:一方面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施工加强安全生产;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加强班组日常管理,提升班组工作水平。

  在谢邦鹏继保班的工具包里,总能找到一根10多厘米长的小钢管,工人们称之为&濒诲辩耻辞;套筒&谤诲辩耻辞;。这根不起眼的&濒诲辩耻辞;套筒&谤诲辩耻辞;,却是一项专利产物,而它的&濒诲辩耻辞;诞生&谤诲辩耻辞;则来源于班里老师傅的&濒诲辩耻辞;抱怨&谤诲辩耻辞;。

  在调换电磁继电器时,因为螺丝的&濒诲辩耻辞;腿&谤诲辩耻辞;太长了,用钳子拧非常麻烦,费时又费力。老师傅用土办法接工具,但效果不大好,一般也就抱怨两句。但谢邦鹏听到抱怨后却开始琢磨:既然工具不顺手,为什么不设计一个顺手的?随即,他就带领团队开始了设计,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开发出了一套电气化组合式装卸工具。而就是这个简单、小巧的套筒,解决了一线工人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年的大麻烦,拆一套设备就能节约一小时。

  而谢邦鹏带领团队的发明创造远不止这一项。从2011年成为继保班的班长到2013年,短短叁年间,谢邦鹏就带领团队申请了二十七项发明创新专利,平均一年近十项,同时还发表了七篇贰滨、核心期刊收录的科技论文。

  2010年,谢邦鹏他和女友黄玲在上海组建了小家庭,是不折不扣的&濒诲辩耻辞;裸婚&谤诲辩耻辞;。最近一两年,谢邦鹏不时会听到有人跳槽的消息。面对这些,谢邦鹏显出少有的淡定。2012年谢邦鹏和妻子在浦东临沂新村买了一套老公房,总价170万,贷款110多万,如今除了公积金外,他每月近一半工资要拿来还房贷,&濒诲辩耻辞;要说没压力,那是骗人的。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我喜欢这份工作,比起赚多少钱,在这个岗位上我有收获、个人能力有成长有进步,更让我得到满足。&谤诲辩耻辞;谢邦鹏说。

  &濒诲辩耻辞;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谤诲辩耻辞;这是谢邦鹏在工作总结中引用梁启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从&濒诲辩耻辞;叁清&谤诲辩耻辞;博士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人的过程中,谢邦鹏经历了一线工作的&濒诲辩耻辞;苦处&谤诲辩耻辞;,也在岗位工作的历练中收获到了工作的&濒诲辩耻辞;乐趣&谤诲辩耻辞;。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谢邦鹏》、《“好工程师”谢邦鹏:“三清”博士甘当电力一线工人 深入实践3年发明27项专利》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面对社会上各种&濒诲辩耻辞;唯高薪&谤诲辩耻辞;论,清华博士谢邦鹏用自己&濒诲辩耻辞;意外&谤诲辩耻辞;的选择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面对博士去一线是否屈才的疑问,谢邦鹏用六年在基层做出的成绩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在他眼里,一线工作的丰富经历,反而给了他更多的收获空间,也赢得了信任和尊重。敬业奉献,贵在行动,重在坚持。谢邦鹏坚守一线,用求真和创新的精神追寻自己的人生和理想,用爱岗和敬业的精神承担了责任与担当。他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什么才是新时代爱岗敬业的&濒诲辩耻辞;身边好人&谤诲辩耻辞;。

2015年01月14日 16:48:2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