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自愿到西藏工作十七年
来源:中国西藏网 2017-02-28 宋家丽
这两天适逢藏历新年,首都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濒诲辩耻辞;高原牦牛文化展&谤诲辩耻辞;在26日上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藏历新年庆祝活动。活动中,在京藏族朋友、在藏工作过的同志和热爱藏族文化的友人共聚一堂,欢度藏历火鸡新年。
赵家国和李业壮就是曾经支援西藏建设队伍中的一员。1976年5月,二十几岁的他们从首都北京来到平均海拔4450米以上的西藏那曲地区,从事汽车修理和农牧机械的制造工作。那曲草原生活环境十分艰苦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空气稀薄,常年不长树木。26岁的赵家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了17年。被问到当年为什么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工作时,赵家国说,&濒诲辩耻辞;那个年代人的想法只有一个,祖国需要我去,我就去。&谤诲辩耻辞;
回想起当年藏北草原的艰苦岁月,他十分感慨&濒诲辩耻辞;当年在那曲,我们没有蔬菜和水果吃。文化生活也非常匮乏,整个县城,只有一条街道、一个大礼堂、一个邮电所和一个百货商店&谤诲辩耻辞;。
赵家国的经历在那个年代并不特殊。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约有2000左右的工农兵学员、中专生来到西藏工作。这些人,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留在了西藏。
李业壮被分配到了那曲地区农机厂工作。他介绍说,和他一起被分配到西藏的学生主要负责机械加工和农业机械的制造及修理,&濒诲辩耻辞;我到现在都很自豪地说,我参与冶炼了那曲的第一炉铁水&谤诲辩耻辞;,李业壮告诉记者,从那时起,那曲地区就可在当地进行铸造了。
李业壮在那曲工作了5年。当时,草原上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工农兵学员们就自己创造条件。跳远、跳高、下象棋,很多工农兵学员还学会了骑马。李业壮说,对于那个年纪的他们,少有远离家乡的孤独感。
&濒诲辩耻辞;大学生们聚在一起,自己动手做饭,动手学本领。&谤诲辩耻辞;李业壮说,2013年,阔别西藏38年,他曾带着夫人故地重游,想找一找当年工作过的地方。&濒诲辩耻辞;我多方打听才知道,出于对西藏环境的保护,那曲不再发展工业,我们的厂子也被撤消了&谤诲辩耻辞;。再次回到西藏的他,很为西藏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濒诲辩耻辞;虽然厂子没了,但看到那曲的发展变化,我还是很激动。现在那曲有农贸市场、电影院、商场、大小饭馆,大街上到处有卖水果和蔬菜的。&谤诲辩耻辞;
因为首都博物馆的这个牦牛展,让这些为西藏建设付出汗水的人们又聚集在一起了。李业壮说,在那曲的时候,牦牛随处可见,但这个展览却让我更加了解了很多有关牦牛和藏文化的知识。他觉得这个展览很有意义,通过牦牛,内地的参观者可以了解到西藏的历史文化,让西藏走出了雪域高原,走到了我们身边。正如展览中所说,牦牛的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代表了西藏精神。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了这种精神。
说到西藏精神,人们总是提到&濒诲辩耻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谤诲辩耻辞;。两位清华学子都说,&濒诲辩耻辞;我们没有想到苦、也没有想到死,只知道‘党要我上,我就上’&谤诲辩耻辞;。从峥嵘岁月到花甲之年,如此质朴平凡的情怀几乎伴随了他们的一生。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