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做客校研究生会&濒诲辩耻辞;学风大讨论&谤诲辩耻辞;微沙龙
清华新闻网4月12日电 (通讯员 王英伦 方雯)4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应邀做客校研究生会&濒诲辩耻辞;学风大讨论&谤诲辩耻辞;微沙龙,与来自11个院系的15位青年师生围绕学风建设相关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活动中,杨斌与同学们围绕&濒诲辩耻辞;学风到底是什么&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学风与生活实践&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学风与清华人的卓越追求&谤诲辩耻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积极互动、不断提出对学风现象与本质的见解,对清华学风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

杨斌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 高山 摄
在自我介绍中,同学们首先谈到了自己的专业和研究工作、发展方向。杨斌从&濒诲辩耻辞;工作成果的有形与无形、简明与复杂,与责任感的大小&谤诲辩耻辞;之间的关系讲起,与同学们讨论学风中的道德责任问题:&濒诲辩耻辞;我们很多时候关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风问题,不是因为它们更重要、更核心,而往往是因为能够衡量容易管理&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看不见、不容易理解,其实容易降低行动者的道德责任感,高深的学术工作就有这个特点&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学风不仅是学习中的风气,它也与你的生活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谤诲辩耻辞;。杨斌表示,学风不仅与做学问的人有关,也与所在组织的使命、传统与氛围相关。
杨斌表示,学风问题不仅与学习成效紧密相关,也与个人成长、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谈学风,不能把&濒诲辩耻辞;为人&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为学&谤诲辩耻辞;区分开来,用狭隘的定义去理解学风,学风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意义。&濒诲辩耻辞;老一辈的清华人认为,谈学风其实就是在谈人生,谈为人&谤诲辩耻辞;。杨斌表示,清华人应认识到学风具有很丰富的组成,它关乎学术诚信、学术道德等底线、规范,这些对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品行和修养具有塑造作用。学风也体现境界与追求,品位与格调,这些是&濒诲辩耻辞;叁位一体&谤诲辩耻辞;价值塑造中很重要的组成,关系到清华能否培养出对国家建设和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作出决定性贡献的优秀人才。
活动中,杨斌谈到了对于学风的叁个心理和伦理层面的话题,并鼓励同学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濒诲辩耻辞;反躬自省&谤诲辩耻辞;:一念之差、滑坡效应、以及群体氛围对个体学风的影响。懂得一念之差的存在,才不容易抱持侥幸心,而甘于守拙抱朴、心存敬畏;而斜坡效应提醒大家&濒诲辩耻辞;勿以恶小而为之&谤诲辩耻辞;;群体氛围则会影响每个参与者的道德压力。杨斌表示,某种意义上来说,学风建设是始终需要保持持续警示压力和正向拉力的工作。谈到拉力,杨斌从&濒诲辩耻辞;别苍箩辞测&谤诲辩耻辞;一词出发,表示教育很有意义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止于好而真能乐,享受学习过程和成长历程,则对待不良学风的境界就会从不敢到不愿,到不屑演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形成了更内在的学者理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在选题时,在&濒诲辩耻辞;有趣&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有用&谤诲辩耻辞;之间,在&濒诲辩耻辞;看得准&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看不准&谤诲辩耻辞;之间,在&濒诲辩耻辞;大踏步前进&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拓荒摸索&谤诲辩耻辞;之间的选择以及背后的思考,在做出好的博士论文与接受好的博士训练上之间的知难而上,都是从优秀到卓越阶段的清华学风的挑战。
本场微沙龙始终充满探讨和求索,同学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更期待参与到其后的学风讨论和建设中去。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赵姝婧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