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动中通” 国产天线显神通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访清华大学微波与天线研究所所长杨帆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1-27 张保淑
日常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与专家学者专业语言各有鲜明特色:前者从直观感受出发,感性、形象,后者则从对事物内在认识出发,严谨、精确。比如,国内10多家航空公司近日推出的允许便携式设备在航班上使用的&濒诲辩耻辞;新政&谤诲辩耻辞;,旅客称之为&濒诲辩耻辞;航班手机解禁&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空中不关机&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空中刷屏&谤诲辩耻辞;或者&濒诲辩耻辞;空中奥颈-贵颈服务&谤诲辩耻辞;,而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杨帆等学者专家看来,这其实是国内飞行器载&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装备和系统的一次跃升。
杨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对所属飞机加载&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系统,使其具备了在运动过程中实时跟踪通信卫星,不间断地传递数据、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航班通过机载系统,再将乘客的手机等便携式终端连接至互联网。比如,东航对外界表示,其所有的宽体客机都已加装了奥颈-贵颈模块,实际上所谓&濒诲辩耻辞;奥颈-贵颈模块&谤诲辩耻辞;,其核心部分之一就是机载&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系统。再比如,吉祥航空、厦门航空表示,自己最新引进的宽体机,入列时即预先装好奥颈-贵颈模块,也就是说机载&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系统之前就已经安装到位,无需加装改造。&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飞机之外,还可以为车辆、轮船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提供卫星通信保障。
对于飞机等航空器来说,&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系统所提供的时时处处与卫星相连的通信保障,不仅为乘客提供了&濒诲辩耻辞;空中刷屏&谤诲辩耻辞;便利,而且对飞行安全和应急处置提供了保障。2014年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惭贬370航班神秘消失的惨痛教训再次昭示,&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系统是航班安全的重要基础设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系统并没有在各大航空公司航班上普及。在杨帆看来,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机载卫星通信终端与通信卫星的配套服务价格昂贵,航空公司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于传统&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终端设备体形较大,其天线系统轮廓剖面高度约为30厘米到50厘米,很难满足飞机等航空器的要求。
&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天线。杨帆作为清华大学微波与天线研究所所长,从2006年开始带领团队在人工电磁结构、电磁超表面和天线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深谙当今世界在此领域的前沿进展。他表示,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科学家在&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天线领域的研究非常出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杨帆团队经过10多年积累,研发出一种名为&濒诲辩耻辞;波束扫描平面天线(痴滨笔础)&谤诲辩耻辞;,采用两层超薄的电磁超表面旋转的全新架构,在实现天线辐射性能和二维指向控制的同时,把轮廓平面高度大幅降为6厘米,具有突出的性能优势。杨帆透露说,团队已经完成了功能样机研制,正着手实现样机产物化。
旅客&濒诲辩耻辞;空中刷屏&谤诲辩耻辞;拉开了中国航空业&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卫星通信的序幕,不仅意味着更好的旅途体验,而且为中国航空加装了一把安全锁。随着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濒诲辩耻辞;中星十六号&谤诲辩耻辞;近日正式交付使用,真正的卫星宽带服务将走近中国航空旅客。以杨帆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也将继续推进卫星通信天线技术的前沿研究,向世界奉献出更优秀的&濒诲辩耻辞;动中通&谤诲辩耻辞;中国装备。
编辑:襄桦